“設備正常,數據完整,試驗成功!”近日,隨著最后一組試驗數據定格在屏幕上,航天科工九院九部十室“勵陽”黨員突擊隊隊員們緊緊相擁,連日來的疲憊被成功的喜悅徹底驅散。他們試驗服上的塵土、臉頰和手臂上深淺不一的曬痕,見證了這支隊伍在一線拼搏的點點滴滴。
協力破局開新篇
“沒有成熟案例可參考,就連試驗設備的選擇都得自行摸索。”談及項目啟動初期的困難,負責人小馬記憶猶新。由于該項目涉及新技術領域,從試驗方案設計到場地協調,每一步都如同在“無人區”里艱難摸索。
項目啟動會上,大家面露難色,“測量精度怎么保證?”“復雜環境下設備會不會失靈?”一連串關鍵問題被拋出,讓現場討論一度陷入僵局。
“光靠想是解決不了問題的,必須實地找答案。”經驗豐富的楊哥主動站出來,與小馬、小柯組成調研小組,開啟了連軸轉的奔波模式。他們輾轉多所高校開展技術交流,奔赴各地試驗場地進行實地考察,在一次次溝通與驗證中,梳理思路,如期敲定初步試驗方案。
不久后,試驗方案的進一步論證又成了新的“攔路虎”。試驗涉及多專業難點,光靠他們幾人無法完成。突擊隊迅速上報情況,請求支援。九部領導高度重視,經統籌協調,多部門聯合攻關組很快組建起來。
在每周定期召開的跨部門研討會上,各科室成員通力協作,對試驗中潛在的風險點逐一進行辨識,反復打磨試驗應急方案。歷經近半年的協同作戰,一套兼顧科學性與安全性的試驗方案最終形成,為項目推進掃清了開局障礙。
分秒必爭搶節點
“距離考核節點只剩30天,所有工作必須往前趕。”在項目推進會上,總師徐總動員道。彼時,試驗設備剛運抵現場,場地改造尚未完工,產品加工也處在關鍵時期,多重任務疊加,時間緊迫。
掛圖作戰,分兵突圍。楊哥第一時間制定計劃,將試驗準備工作拆解為設備安裝、產品調試等多個環節,明確責任人與時間節點;同時協調外協單位調整生產節奏,在保障質量的前提下,合理壓縮設備安裝工期。
年輕隊員們主動扛起重擔,小馬和小柯駐守試驗廠房,協助加工師傅校準產品尺寸,跟隨外協團隊安裝設備。深夜的廠房里,兩人的身影時常出現在設備旁,逐項核查設備調試數據。“多查一遍,試驗就多一分把握。”這是他們常掛在嘴邊的話。
靠著這股“分秒必爭、細節必較”的勁兒,突擊隊如期完成所有準備工作,為正式試驗爭取了寶貴時間。
攻堅決勝創佳績
“設備狀態正常,準備啟動!”隨著指令下達,“最終大考”的決勝時刻正式來臨。本次試驗共兩輪,第一輪試驗中,一聲巨響響徹云霄,產品如訓練有素的運動員,高質量完成預定動作,大家歡呼雀躍。
正當眾人滿懷期待地準備開始第二輪試驗時,突發的意外給大家澆了一盆冷水。“數據采集異常,試驗暫停。”此時,距離既定節點已不足一周。
“慌沒用,咱們一起找問題。”楊哥的話穩定了軍心,突擊隊迅速對硬件狀態進行全面檢查,仔細比對歷史數據。經歷了數日的集中攻關,問題的根源終被發現,是供電線路存在隱患。
找到問題,大家顧不上休息,一鼓作氣,勢必要把隱患排查出來。隊員們趴在設備旁,逐根檢查線路接口。“是這里接線松了!”傍晚時分,小柯的一句話打破沉寂,大家立刻圍攏,重新焊接線路、調試設備。為確保線路封裝可靠,大家采用新方式,直至第二天早晨才完成灌膠固化工作。簡單休整過后,大家便馬不停蹄地再度啟動試驗。
當熟悉的巨響聲再次響起,一切正常,新一輪試驗數據完整呈現在屏幕上,項目“大考”終于圓滿收官。當試驗成功的信號再次傳來、數據全部達標的那一刻,所有人都激動得紅了眼眶。
“黑了好幾度,卻覺得特別值!”凱旋途中,隊員們感慨道。這黝黑的膚色,是烈日鐫刻的勛章,更是團隊攻堅克難的生動注腳。(文/鄒文濤董紫薇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