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百日攻堅的進程中,有人自制工裝、優化流程,讓生產線“跑”得更快;有人迎難而上、連日奔忙,完成跨城轉庫的艱巨任務。他們的故事里,沒有華麗的辭藻,只有想辦法的智慧和不服輸的韌勁。
巧計加速
在中國航天科工九院萬峰公司機加車間轟鳴的機床旁,一套套設計巧妙、制作精良的工裝格外引人注目。它們是職工利用業余時間,結合操作經驗和實際需求,自行設計、改良或制作的輔助工具,看似簡單,卻在攻堅戰中發揮著“四兩撥千斤”的作用。
“別小瞧這個定位夾具。”特級技師李師傅拿起其中一個介紹說,“以前零件只能一件件加工,自從有了它,一次可裝夾20個零件同時加工,效率直接翻了好幾倍。”

攻堅期間,這樣的“小發明”、“小創造”在該公司層出不窮:裝配產品車上的快速定位模具,減少了劃線時間;焊接線上的專用扳手,減輕了勞動強度,縮短了緊固時間;檢測區域的輔助支架,提高了測量穩定性和準確性……這些凝聚著職工智慧的工裝,如同給生產線裝上了“加速器”,讓工序銜接更順暢,進一步打通生產瓶頸。
不止生產一線,技術、管理部門也創新不斷。近期,一場以“梳理、簡化、優化”為核心的流程再造活動在全公司迅速鋪開。
科研生產部門運用精益生產理念,優化物料配送路線,推行“準時化”配送,縮短等料時間,減少物料堆積;工藝技術部門深入一線,與操作工人共同分析優化作業動作,形成更簡捷高效的標準流程;質量管理部門將檢驗關口前移,加強過程控制,從源頭上杜絕批量返工……
從生產到管理,全鏈條的“優化組合拳”讓沖刺更有底氣。萬峰公司里一個個忙碌的身影、一套套智慧的工裝、一個個順暢的流程,共同奏響了一曲激昂奮進的攻堅進行曲。(圖文/劉雙群)
百里轉庫
近日,隨著紅林公司攻堅產品交付高峰的到來,老存儲庫房已難以滿足正常生產和安全需求。為保障產品順利入庫和準時交付,急需將現有庫房中的大量物資,緊急轉移到另一處庫房。
任務就是命令!根據公司產品周轉計劃安排和要求,供應部門積極響應,迅速組建了一支5人小分隊,承擔起這項艱巨的任務。
此番轉庫,難在“雙重挑戰”:一是距離遠,環境苦。兩個庫房之間相距數百公里。因庫房管理嚴格,“人隨任務走”成了隊員們的常態,往往天不亮就出發,上午剛坐車抵達新庫房,下午就要立刻投入到緊張的卸車任務中。二是作業累,風險大。新庫房長達百米,但通道較窄,叉車和吊車進不去,所有轉運只能靠小輪周轉車人工完成。天氣漸涼,大家卻常常忙出一身汗。

“來,一二三,使勁!”車上裝著數百斤的產品,加之新庫房路面存在坡度,每次轉運都需5人默契配合。隊伍分工明確,有人拉、有人推、有人扶,“弓腰曲腿”是標準姿勢。一天下來,每個人的腰都酸得直不起來,手上也磨出了水泡。
“這段時間天天鍛煉,瘦了十幾斤。”一個月下來,隊長許師傅手上的老繭比以前厚了一層,說起體重卻樂呵呵的。隊友大劉更拼,瘦了二十幾斤,“就當減肥了,只要能保障生產,值!”
前方攻堅,后方也全力護航。轉庫任務一來,調度團隊便提前協調辦理轉庫手續,通知新庫房安全員、庫管員做好出入庫準備,還精準對接各環節叉車、吊車的作業時間,力求無縫銜接,為裝卸環節搶出時間。
最終,5名隊員用一個月的時間,安全完成幾十噸物資的轉庫任務。當最后一箱物資入庫,許師傅和隊友們互相看了看,雖然臉上滿是疲憊,卻都露出了笑容。這場“硬仗”,他們打贏了!(圖文/肖肖 張穎)